■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郭平保
人从呱呱坠地起,一生都在寻求安全感,作为人类聚居之地的城市何尝不是如此。
深圳经济特区30多年的快速发展,造就了城市发展的奇迹,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短板和不足。作为发展中的一座超大型城市,尽管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狠抓城市公共安全问题,查找隐患,循序治理,但目前深圳在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方面形势依然严峻,光明新区“12·20”特别重大滑坡事故以血的教训再敲警钟。
2月17日,深圳召开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,这是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大会,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城市安全治理“翻身战”的号角已经吹响,全城“大检修”拆除“不定时炸弹”行动全面展开。深圳有信心打赢这场“翻身战”,只要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,必然能取得实效,平安之城的目标一定能实现。
敢于揭短亮丑是有治理底气的表现
对城市公共安全来说,可怕的不是隐患,而是不知隐患在哪儿,是对隐患的麻痹大意、麻木不仁。
近期深圳媒体对公共安全问题大篇幅集中报道,本身就是安全防治行动的一部分,是对全市安全理念的再灌输,是对安全隐患防治之战再次凝心聚力,也是对已查找到的隐患公开曝光,更是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对隐患治理之策科学性、有效性的公开鉴定,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,为下一步排查隐患进行整治加油鼓劲。同时,也让市民从中了解我市公共安全隐患整治情况,并继续监督,增强信心。
在本月17日召开的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,省委副书记、市委书记马兴瑞指出,深圳作为一座快速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城市,城市安全存在风险源多、危害性大、新情况多、管理短板多等四个突出特征,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特别严峻。光明新区“12·20”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发生,集中暴露出深圳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完善。
近期公开报道晒出的数据说明我市不安全因素突出:全市违法建筑37.3万栋,居住着约738万人;
对151处受纳场大“体检”,发现安全性偏小的39处;目前在建工程逾1600项,近期大排查发现问题和隐患达557处,其中重大隐患21处;斜坡类地质灾害达中等危险性隐患点有133处;至2015年底,全市已检测出地面坍塌隐患22500个……令人欣喜的是,违法建筑的整治行动已经展开,已排查到的隐患正在治理中。
讳疾忌医是逃避,而敢于揭短亮丑,则是我市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表现。
“插花地”整治既要治标也要治本
城市公共安全事关每一位市民,他们不是旁观者,而是安全隐患防治的参与者、监督者。
不安全因素就在市民身边,他们感受颇深,对安全的期盼更是殷切。“上坡这么陡,路又窄,消防车辆一旦装满了水能不能开上来还不好说,而且整个木棉岭社区只有这条木棉岭路能通消防车。”身处“插花地”的罗湖区木棉岭社区安全隐患多多,作为工作站站长的陈志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,对二线“插花地”的整治他更是充满期待。
“我们小区很多违建就建在边坡上,而且边坡都是用普通的泥沙堆砌的,特别不结实,有些房屋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,地基都暴露在外,存在极大安全隐患。”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翠景园小区居民黄先生说。担心之外,住得安心无疑是他和邻居们的期盼。
市民对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的追求是朴实的,并非高不可攀:“希望今年的二线‘插花地’整治既要治标也要治本,让居民们感觉更安全、更便利。”“希望不再有突然发生的地陷,让‘走路死’事件不再发生。”“消防安全宣传还需要加强,许多火灾都是长期存在的小隐患导致的。”……
防治地面坍塌专家龚淑云博士向记者表示,除了具体的隐患治理方案外,深圳要从智能化城市智能化管理角度出发,着重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先行、规范管理及打基础方面,要建立综合信息平台,让各单位各部门能实现信息共享,还要向社会公布,接受市民的监督。
公共安全是城市的追求,是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。民众对公共安全的一个个期盼既是压力也是动力,各区、各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、民生为本,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,在市民的参与和监督下,通过群策群力、齐抓共管,令安全隐患无处可存。
防治安全隐患吹响进攻号
安全重于泰山,人民利益高于一切。去年10月31日,蛇口东角头油气库全面关停,将整体搬迁,去除了附近居民的心头大患,这展现了市委市政府消灭公共安全隐患的坚强决心。
春节假期刚过,深圳即召开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,防治安全隐患吹响进攻号。省委副书记、市委书记马兴瑞强调,各级各部门必须痛下决心,敢动真格,把治理城市安全隐患作为开展“城市管理治理年”的重中之重,举全市之力开展大排查、大整治,在城市安全治理上打一场“翻身战”,确保完成“事故总量继续下降、死亡人数继续减少、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遏制”三项任务。市长许勤表示,要以最严格的标准、最严密的制度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着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,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,强力推进余泥渣土、危险边坡、建筑施工等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。
马兴瑞要求各级部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,进一步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、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。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已明确要求牢固树立“生产安全、公共安全是党委政府第一责任”的意识,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能力。
我市今年还新设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资金达150亿元,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。深圳决定设立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,每年财政投入1-2亿元,配备100名左右的专家,围绕渣土受纳场、危险边坡等安全管理课题深入研究和风险评估。
市领导要求各级各部门时刻绷紧“安全”这根弦,找准 “病症”和“痛点”,对症下药,辨证施治,把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实做细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各区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在查找安全隐患实施治理方面,既有常规动作也有自选动作,防治方案均有专家参与,力求科学施治、治有成效,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,让市民感受到治理的力度。
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召开后,各区各部门相继行动,贯彻落实会议精神,福田区次日即进行大动员大部署,要求盯紧常规安全隐患,同时预判应对新业态风险,把安全责任制传导到基层最末端。
是的,一切工作重在基层一线,重在落实。只要把公共安全的要求和方案落到实处,群众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。
打造平安之城可期可待。
平安之梦,不是梦。